如果... 夏卡爾是 幻想曲
那麼梵谷 肯定是憂鬱哀傷的 探戈
莫內 創造了庭園中的 小步舞曲
畢卡索 則譜出了巧妙詭譎的 即與變奏曲
不瞭解畢卡索的人生觀
很難完全地以不同的角度欣賞畢卡索的恣意妄為
創作者 似乎總有一條屬於自己的鮮明道路
就如 高更 選擇了拋家棄子 成為一個大溪地的原始畫家
而 畢卡索則透過 不停的 改變與創新 感覺到生命的運轉
或許... 畢卡索才是一個活在當下的好傢伙
當愛消失時 就勇敢的承認它已不在
斷然離去 然後讓生命重新開始
這樣的愛情觀 就如同畢卡索所詮釋的藝術
「美」是當下誠實的感覺...
或許我們在自己背上 捆綁了許多 假裝的慈悲
戴上太多虛偽的面具
而畢卡索拋下了這樣的包袱
頭也不回的 邁向屬於自己永恆的國度
或許是安達魯西亞的熾熱與乾旱
種下了畢卡索對於故鄉植物生命頑強的視覺印象
同樣也帶給他極度野性與奔放的血液與基因
畢卡索總在鬥牛中找到生命裡與命運搏鬥的象徵意義 ...
讓 Joanne 重新認識畢卡索的 是這幅巨大的史詩畫作《格爾尼卡》
否則 畢卡索在 Joanne 心中 永遠是一個不知為什麼偉大的 鬼畫符畫家
1937 年左派份子領袖佛朗哥元帥 正在屠殺格爾尼卡小鎮上的人民
畢卡索把內心的沉痛與淚水轉化成畫作《格爾尼卡》
代表西班牙在巴黎萬國博覽會展出...抗議西班牙內戰的無情
當然也引發了國際的重視 以及他自身的安危
真的少有一個畫家 可以如此有力的控訴一個政權
實在的 魅力十足
可惜 這幅畫幾經波折 終於收藏在西班牙的蘇菲亞美術館
沒在這次的展品之中 令 Joanne 覺得有些遺憾吶 ...
畢卡索之所以令人尊敬
也是他那種無法接受 生命停滯原地 永遠想 超越自我的動力
不為眾人的眼光及讚美而活 總在乎自己內在呼喚的聲音...
於是他開創出20世紀 藝術的新紀元
Joanne 無法想像沒有任何重複作品的畢卡索 與
總是重複臨摹自己畫作的夏卡爾會成為人生中的好友 完全不相同的特質...
於是他們懂得互相欣賞、互相學習
不是互相比較、互相批評...
畢卡索的另一個魅力
是他總能將別人的作品解構,找出其中的元素
變化、更新及重朔這些元素 構成一幅屬於自己的 變奏版
這幅「受洗禮歸來」原本是法國十七世紀畫家路易‧勒南的古典名作
畢卡索運用秀拉的點描技法,重新詮釋這勒南兄弟的《受洗禮歸來》
在畢卡索的畫中,少有的溫馨色調
這幅 愛德華•馬奈 在1863年 引起法國震驚的《草地上的午餐》
同樣也被畢卡索解構 創造出不一樣的變奏
Joanne 突然感覺 畢卡索超酷的~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