記得2008年曾經造成轟動的難擠爆狀態「驚艷米勒—田園之美畫展」
沒想到台灣竟有這麼多藝術好朋友 熱衷於農民生活的繪畫創作
相信阿米大師他老人家 在九泉之下應該感到非常的開心...
當年 Joanne 選擇不去參加讓人望之卻步的 米勒田園展
沒想到 該看的還是看得到~ 有一種是你的 肯定跑不掉的概念...
9年後的今天 來到了故宮《奧賽美術館。30週年大展》
心中充滿了期待 不知道本次 會參展的作品有哪些 心中期待萬分
感謝上帝給了一個美麗的好天氣 風和日麗中雖是乍暖還寒
但湛藍的天空讓人心情變得超好
與麻吉 一起進入藝術的幻想殿堂 真的是一件很幸福的事...
雷諾瓦 《鋼琴上的少女》 還有畢沙羅的點描畫《曬衣服的女人》當背景...
塞尚。米勒。梵谷 的畫作 可說是辨識度超級高啊...
行前谷歌了一下 奧賽美術館 Musée d'Orsay
看看他究竟收藏了哪些作品
哇~ 真有不少 Joanne 平常熟知的畫家畫作 真是一整個熱血興奮了起來啊~
本次展覽 讓人覺得導覽員的重要與偉大...
可以引導觀畫者 從畫家創作的角度去欣賞一幅畫的歷史與構成
讓人理解畫家作畫時的年代背景(雖然Joanne 也很認真地讀西洋藝術史啦...)
以往習慣借導覽機器 但發現本次機械導覽的內容 大多是針對畫作上 看的見的地方描述
反而影響欣賞者對畫的詮釋 對了解畫家與當時的背景 並沒有太大的幫助
好懷念以前 蔣勳老師錄製的導覽啊...充滿了知識、歷史與背景...
害 Joanne 一直去偷聽 他團導覽員的講解
從車站改建的 奧賽美術館 精選出69件的畫作
作品大多是 1848~1914 的法國繪畫
從古典主義為開端 經歷浪漫、學院、寫實、印象、自然、象徵主義
一直到20世紀現代藝術...真的超豐富...
德拉特洛瓦 (1798~1863) 的《獵虎圖》用來代表 浪漫主義 時期的作品
據說還有《獵豹圖》與《獵獅圖》三獵成一組...
而德拉特洛瓦 曾經為蕭邦與喬治桑畫了著名的畫像...
也曾經以歌德的《浮士德》繪製石版畫賺取生活費
版畫詮釋受到哥德的好評~
德拉特洛瓦 人生中的宿敵 古典主義 安格爾(1780~1866) 本次並沒有展出作品 讓人有些小失望...
只展出了他徒弟 傑洛姆的《鬥雞》
不知道羅浮宮的作品 甚麼時候可以來台展出呢...
威廉。布格羅 William Bouguereau(1825~1905)
《襲擾》唯美細膩的風格 有著古典學院的傳統 屬於閃著神話光芒系列的畫作
收到情書的女來 心中徹底的小鹿亂撞
小愛神不停的襲擊騷擾 果然將女孩慌亂、不安與竊喜表現得淋漓盡致
在印象派畫家中
Jaonne對於 這位死後成名的悲情畫家 Alfred Sisley 希斯萊 (1839~1899) 的作品並不是很熟悉
他原本是個豪門家族 因受普魯士大獲全勝的「普法戰爭」影響
因而成為苦不堪言的貧民...
死後作品 由莫內為其舉辦畫展拍賣 結果竟然大賣...
最初的畫風受到柯洛、庫爾貝影響 後來認識了莫內、雷諾瓦後 接觸到明亮的彩色印象派畫家
才確定了自己的風格...
跟據導覽老師說 目前在藝術拍買市場
希斯萊的作品價位是高於莫內的...是有些令人驚訝啊...
人生啊...付出的努力 在有生之年無法被認可與賞識
而死後 這些重視與肯定 究竟又代表著甚麼樣的意義呢?
遷居楓丹白露周圍的莫瑞鎮 所畫下的《羅安運河》
粉紅珠光的白楊樹 與 粉藍色的天空 蜿蜒的河道 有一種寧靜幽美的脫俗
《莫瑞橋》擁有 Joanne 最愛的天空藍 與湖面倒影
橋上的馬車、人群 盡管只是平凡的小鎮風光 也展顯出了小鎮明亮的生命力
本次展覽的畫作中 也是 Joanne 喜歡的作品之一
象徵主義畫家 居斯塔夫。摩洛(1826-1898)
以獨特的自我風格 重新詮釋神話主題
此次展出的《嘉拉蒂》便是 摩洛 重新詮釋羅馬作家奧維德的變形記...
洞穴中的 愛上牧羊人的水神《加拉蒂》與海神之子獨眼巨人的忌妒
充分表現出 窺伺、愛、忌妒 與華麗的迷離感
伴隨著許多獨特的海洋生物 不愧是野獸派畫家 馬蒂斯的老師
感覺超狂的~
另一位 象徵主義的畫家 夏凡尼(1824~1898)的《希望HPOE》
纖瘦純真的女孩 坐在一個覆蓋著白色帷幔的瓦礫碎石
身後滿目瘡痍的戰後焦土 荒涼的廢墟與墓地十字
而女孩手中的橄欖枝、瓦礫中的小草、粉橘色的天光 都象徵著未來的希望種子
而這幅夏凡尼的 Hpoe 還有另外一個女孩身穿白衣的版本
畫中的一些元素 指出了一個充滿希望的新時代
女孩手中的橄欖枝象徵著和平的回歸 而山丘之後的光芒閃爍著新的一天的黎明
在墓葬的小卵石之間生長的花朵 也證明了重生。
高更(Paul Gauguin)也是夏凡尼的崇拜者 曾在自己的作品 Sunflowers 中 再現hope...
塞尚的作品《曼西橋》強調物體結構 特別凸顯物體輪廓的粗線
下筆從色點再到色塊 雖然他身為現代主義之父 也影響了立體派的崛起 是個偉大的畫家
不過 Joanne 感覺自己跟塞尚沒甚麼緣分啊...
與 寫實主義畫家米勒的田園畫作一般
布荷東的《拾穗者之歸》同樣也是描繪農民收割的風采
但不同的是 這兒可是五穀豐登 ~大豐收啊~ (跟貧困的米勒農民很不一樣)
看看農民女王頭上頂著的飽滿稻穗 真是盛世的展現
此畫一出 立馬被拿破崙三世收購 繪畫 果然還是很有政治色彩的啊...
米勒的《牧羊女與羊群》
不仔細看還真看不出女孩正在織毛衣呢...
奧賽展 在高更的《布列塔尼農婦》中結束
記得在北美館欣賞 《永遠的他鄉:高更特展》已經是6~7年前的事了呢
原本在證券交易所上班的高更 在家庭與夢想中 選擇了前往大溪地
追求原始野生的藝術風格
當時 Joanne 就在思考了魚與熊掌無法兼得的大理論
如果當時 高更選擇留下
那麼西洋繪畫中 就會少了一顆星星
更別說是對後世 野獸主義與表現主義不可磨滅的影響與貢獻了...
==============落空的期待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原本很期待可以看到奧賽美術館 收藏的馬奈及其他畫家的許多畫作
《陽台》
《貝絲。莫索里與一束紫羅蘭》
第一位印象派女畫家 貝絲。莫索里的《搖籃》
由於《馬內的謬斯》這部電影 所以這些畫作讓人很覺得很熟悉...
另外 還有竇加的《Ballet Rehearsal on Stag》
克林姆的《roses under the trees》
這些畫作沒來展出 真的讓 Joanne 覺得很愕宛啊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