雖然對於蔣勳的聲音已經非常熟悉,但親眼看見本人還是第一次。
一席白色襯衫及淺藍色牛仔褲,蔣勳的頭髮比印象中更白了些。
在忙碌、注重效率的社會中,生活的腳步越來越快速,我們被強迫變得格式化的以直線生活,
忘了停下腳步感受周遭美好的事物,成為行屍走肉的靈魂。
「忙」這一個字,直接的說明了心靈死亡的事實,當我們心靈死亡的時候,
就似乎是收起了感應及接觸美的天線,再也接收不到美的訊息。
以前的Joanne似乎是如此,但近年來,放慢腳步、慢呼吸似乎也成了自己每天提醒自己的功課。
莊子說:『天地有大美而不言。 』
蔣勳熟悉的聲音依舊,從今晚風強雨驟的夜晚開始談起,帶著 Joanne 走進了水筆仔的生態之美,
三月陽明山上的泣血杜鵑,五月飄落的雪白桐花,
各種生物為了生存而展現生命力的辛酸與甘苦。
淡水黃昏的落日,雖然只是大自然中時間運行的某一段落,但它所造就的燦爛耀眼,
卻在這接近尾聲的最美麗的時刻,如同飄落的花瓣雨一般,用盡最後的力氣,
只為在這最美麗的時刻,綻放無限的生命力。
透過細細觀賞大自然的繽紛色彩與美妙生態,這些變幻莫測的動態,
將會震動人心,個人內心中某種對美的深刻感覺也將藉此而被震動出來。
蔣勳從五官的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開始談美的覺醒,一個重要的概念-「敏感度」,
忙碌讓我們迷失了心靈,忘了感受所謂的「此時此刻」,也忘了去察覺自己的感覺與感動,
漸漸地我們對於美的感受被壓制、被忽視、被隱藏,於是退化,
美似乎成了一種「存而不論」的悲哀。
從視覺起步,透過顏色的觀察體驗生命中的美,雖然人的視網膜可以反映出2000種顏色,
但哪兩千種?或許在我們的生命中從來不曾好好感受或發現過,
對顏色的變化辨識的敏感度沉睡已久,
白色,雪白、月白、銀白、象牙白…以及各種層次不同的白,
對顏色我們似乎須更加的尊重。
蔣勳談到自己在法國求學時,群眾們在羅浮宮二十五道電眼及透明玻璃窗前
跳躍著欣賞蒙娜麗莎的情境,眾人欣賞的是「名氣」,而非細緻的蒙娜麗莎,
群眾無法欣賞其中用色之美,更無法辨識出顏色的差異,
達文西的蒙娜麗莎,用色的層次與多元、多樣,是需要觀賞者細細品味的。
蔣勳從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談起聽覺感動,大提琴家傅尼葉的沉穩風格與馬友友的飛揚風格,
不同的風格有著不一樣的美感,無法相互比擬,而美也不是絕對,不同演奏家詮釋相同的樂曲,
控制每個音符的音量強弱來表現情感的起伏,這些細微的不同之處,
也需聆聽者透過敏銳的聽覺來感受。
嗅覺的記憶並不需要視覺來提醒,它其實比視覺更強烈,也更容易誘出人的回憶,
總記得夏日午后陣雨的氣味,以及在北海道 冬天那股雪的氣息。
還記得人生中第一瓶香水的氣味,以及那時的點點滴滴。
人從小便從甜味開始慢慢體驗,青春期開始體驗了人生中的酸味,青蘋果的酸澀,
開始瞭解了人生有許多的失落,成年後進入承擔的鹹味,老年步入苦味,嚐盡辛酸甘苦,
而苦,畢竟是生命經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。
辣味則是一種超越世俗框架的背叛,這話說的真有道理。
觸覺反映了人對溫度的需求,一個充滿溫暖的擁抱,勝過一大堆的言語,
「讓所愛的人感覺到你的體溫,讓他們帶著這個溫度向前走」。
一個竹科爸爸的故事,讓我印象好深刻,一切講求效率及成果的忙碌科技新貴,
忽略了家庭成員,而蔣勳則提醒他:
「給你的孩子一個擁抱,讓他記得此時此刻父親的體溫,
讓他也可以帶著這樣的溫度長大,長大後更能帶著這樣的溫度去接受他人的擁抱!
甚至擁抱別人!」
這溫度,對於一個孩子的成長來說,真的太重要~~
一個失溫的孩子,會在未覺察到的憤怒中成熟,而這將引發出許多的心理疾患。
聽完演講 ...Joanne 有一種全面甦醒的感覺!
若我們能將平日所體驗到的大自然與生活之美存入自己「美的存摺」,
相信便可以發掘無窮無限的心靈之美啊~~
總讓我想起了佛教所言「青青翠竹盡是法身,鬱鬱黃華無非般若」
Joanne 肯定自己 美的存摺...
因為裡頭已經有許多豐富的果實...